470BQAFMMGD city.huanqiu.comarticle关上街道:从官渡中心走向未来昆明城市新中心(下)/e3pmh1nv4/eosn5op4a中午时分,阳光柔和,周围静谧。二楼上,一位年轻的姑娘一边吃着零食,一边专注地看书。与以往在书店和图书馆借阅不同的是,姑娘看书的地点是在社区居委会二楼;而书,是从楼下社区书院借阅的。在关上街道,有一处社区书院。书院位于民航路与关育路路口,是一家由关上街道中心区社区和新华书店携手打造的社区书院。“云上乡愁书院以图书为媒介、以活动为抓手、以文化为灵魂,打造零距离服务群众文化生活新阵地。”关上中心区社区监委会主任吴萍介绍,书院将书店与社区便民中心结合起来,分为销售区和阅读休息区;楼上楼下动静结合,使得书院的空间安排更加合理。在这里,透过书院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阳光洒入书院,闹中取静、别有韵味。在这里,云上乡愁书院,书香溢满心房。“2019年10月21日,中心区社区还在‘云上乡愁书院’启动了全市首家社区‘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空间’。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的海量学习资源和云上乡愁书院的空间,集线上学习、线下交流为一体,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定期开展文化、人物、文艺、科学、法治、军事等内容活动。”中心区社区书记张惠介绍,云上乡愁书院的成立,只是关上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关上片区不仅有多所学校、医院、电影院,还有官渡区博物馆和文化馆。厚重的文化传承,一直积淀在关上居民的心里。因为成绩突出,关上街道中心区社区自2009年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全国家庭教育示范社区”“全国侨务工作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承袭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注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澎湃动力。作为中国百强区,官渡区奋力推动城市新中心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迈出了坚实步伐。近年来,关上街道注重文化建设,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搭建了“百姓大舞台”。现在,关上街道的文艺团体共有87个,其中合唱和舞蹈团队24个。演员分散在社区里,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演(唱)”,成为民间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为展现关上“百年巫家坝”的文化特色、历史上“昆明东大门”的文化底蕴,以及今日“新关上”的文化品牌,关上街道还举办了关上首届文化艺术节,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探索创新 昆明东郊,过去有一座关隘叫石虎关。它是昆明的东大门。出昆明首先要过它,入昆明最后也要过它。现在,石虎关已了无痕迹,只留下一个“石虎关”的地名。“关上”指的是石虎关以上之地,过去就是石虎关戍卒的生活给养之地;也是周围老百姓赶街的地方,俗称“关街”。目前,城东石虎关犹在,却不见当年石虎。石虎关社区书记段春丽介绍,社区成立于2019年,在社会治理中,针对社区老旧小区较多、老人较多(辖区80岁以上老人有260人)的情况,加快了“百佳示范小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创建工作。为全面推进官渡区“十四五”期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21年3月在官渡区住建局的牵头下,石虎关社区申报的第一批5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工改造,实现了“干净、宜居、平安、有序”的小区居住环境。根据官渡区“百佳示范”小区创建工作安排,石虎关社区推荐关岭路“89号院”作为社区“百佳示范”小区创建点。“89号院”有5个单元,均为原部队转业、退休干部,大部分年龄在65岁以上。2020年4月成立了小区管理委员会,采取积极争取、多方协调,自筹自建、主动有为等方式,全面推进小区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社区联合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社区商家,建立了“石虎关社区长者守护联盟”,组建了社区“银龄行动”老年照护队,志愿者队伍达110余人。对社区内有需求的高龄老人进行日间照护、精神慰藉、老年教育等活动;还定期组织高龄老人举办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缩小老年人群与青年人群间的“数字鸿沟”。作为昆明故土一部分的官渡,它与昆明一同走过历史的岁月;作为官渡大地一部分的小街,也和官渡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年的小街,美食如云,引得食客趋之若鹜。栗春美的炒板栗和煮豆,赵斌的米线铺,颜嘉祥的羊旺米线,“官渡老张”的兰花糖,老梅家的豌豆粉,老华家的牛肉……那时,一首民间顺口溜有这样的句子:“吃穷卖尽小街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小街社区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小街社区现在有两个居民小组,2.8万人。经过10多年的拆迁建设,现在一组的群众在2019年底,顺利回迁到春城大观的“领秀玉坤苑”的1191套新房里,实现了从城中村“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圆了幸福安居梦。目前,二组的拆迁建设正在进行中。“小街社区的辖区内,有盘龙江、金汁河和明通河穿境而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社区将辖区内3条主要入滇河道及小区内的独立景观水体,作为工作的重心任务来抓。”小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云艳介绍,除了严格落实河长制,还和辖区学校开展联动,对盘龙区沿岸的部分墙体进行了彩绘,宣传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倾听民声,有一种幸福叫党的关怀。社会治理的根本在基层,落脚点在社区。关上街道社会建设办公室的吕丽介绍,面对新形势,关上街道坚持“一核多维·共建共享”工作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突出不同类型社区特点,积极探索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新模式。(文/张密 向文 蔡密 图/官渡区融媒体中心)164604057963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寒玥环球网164604057963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9a50d121ffd8bb30cb28ab523731826u1.png{"email":"zhanghanyue@huanqiu.com","name":"张寒玥"}
中午时分,阳光柔和,周围静谧。二楼上,一位年轻的姑娘一边吃着零食,一边专注地看书。与以往在书店和图书馆借阅不同的是,姑娘看书的地点是在社区居委会二楼;而书,是从楼下社区书院借阅的。在关上街道,有一处社区书院。书院位于民航路与关育路路口,是一家由关上街道中心区社区和新华书店携手打造的社区书院。“云上乡愁书院以图书为媒介、以活动为抓手、以文化为灵魂,打造零距离服务群众文化生活新阵地。”关上中心区社区监委会主任吴萍介绍,书院将书店与社区便民中心结合起来,分为销售区和阅读休息区;楼上楼下动静结合,使得书院的空间安排更加合理。在这里,透过书院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阳光洒入书院,闹中取静、别有韵味。在这里,云上乡愁书院,书香溢满心房。“2019年10月21日,中心区社区还在‘云上乡愁书院’启动了全市首家社区‘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空间’。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的海量学习资源和云上乡愁书院的空间,集线上学习、线下交流为一体,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定期开展文化、人物、文艺、科学、法治、军事等内容活动。”中心区社区书记张惠介绍,云上乡愁书院的成立,只是关上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关上片区不仅有多所学校、医院、电影院,还有官渡区博物馆和文化馆。厚重的文化传承,一直积淀在关上居民的心里。因为成绩突出,关上街道中心区社区自2009年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全国家庭教育示范社区”“全国侨务工作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承袭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注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澎湃动力。作为中国百强区,官渡区奋力推动城市新中心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迈出了坚实步伐。近年来,关上街道注重文化建设,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搭建了“百姓大舞台”。现在,关上街道的文艺团体共有87个,其中合唱和舞蹈团队24个。演员分散在社区里,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演(唱)”,成为民间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为展现关上“百年巫家坝”的文化特色、历史上“昆明东大门”的文化底蕴,以及今日“新关上”的文化品牌,关上街道还举办了关上首届文化艺术节,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探索创新 昆明东郊,过去有一座关隘叫石虎关。它是昆明的东大门。出昆明首先要过它,入昆明最后也要过它。现在,石虎关已了无痕迹,只留下一个“石虎关”的地名。“关上”指的是石虎关以上之地,过去就是石虎关戍卒的生活给养之地;也是周围老百姓赶街的地方,俗称“关街”。目前,城东石虎关犹在,却不见当年石虎。石虎关社区书记段春丽介绍,社区成立于2019年,在社会治理中,针对社区老旧小区较多、老人较多(辖区80岁以上老人有260人)的情况,加快了“百佳示范小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创建工作。为全面推进官渡区“十四五”期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21年3月在官渡区住建局的牵头下,石虎关社区申报的第一批5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工改造,实现了“干净、宜居、平安、有序”的小区居住环境。根据官渡区“百佳示范”小区创建工作安排,石虎关社区推荐关岭路“89号院”作为社区“百佳示范”小区创建点。“89号院”有5个单元,均为原部队转业、退休干部,大部分年龄在65岁以上。2020年4月成立了小区管理委员会,采取积极争取、多方协调,自筹自建、主动有为等方式,全面推进小区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社区联合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社区商家,建立了“石虎关社区长者守护联盟”,组建了社区“银龄行动”老年照护队,志愿者队伍达110余人。对社区内有需求的高龄老人进行日间照护、精神慰藉、老年教育等活动;还定期组织高龄老人举办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缩小老年人群与青年人群间的“数字鸿沟”。作为昆明故土一部分的官渡,它与昆明一同走过历史的岁月;作为官渡大地一部分的小街,也和官渡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年的小街,美食如云,引得食客趋之若鹜。栗春美的炒板栗和煮豆,赵斌的米线铺,颜嘉祥的羊旺米线,“官渡老张”的兰花糖,老梅家的豌豆粉,老华家的牛肉……那时,一首民间顺口溜有这样的句子:“吃穷卖尽小街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小街社区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小街社区现在有两个居民小组,2.8万人。经过10多年的拆迁建设,现在一组的群众在2019年底,顺利回迁到春城大观的“领秀玉坤苑”的1191套新房里,实现了从城中村“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圆了幸福安居梦。目前,二组的拆迁建设正在进行中。“小街社区的辖区内,有盘龙江、金汁河和明通河穿境而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社区将辖区内3条主要入滇河道及小区内的独立景观水体,作为工作的重心任务来抓。”小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云艳介绍,除了严格落实河长制,还和辖区学校开展联动,对盘龙区沿岸的部分墙体进行了彩绘,宣传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倾听民声,有一种幸福叫党的关怀。社会治理的根本在基层,落脚点在社区。关上街道社会建设办公室的吕丽介绍,面对新形势,关上街道坚持“一核多维·共建共享”工作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突出不同类型社区特点,积极探索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新模式。(文/张密 向文 蔡密 图/官渡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