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jXI653Ph5 city.huanqiu.comarticle聚力国际青年工程能力建设 探索全球工程人才培养新路径/e3pmh1nv4/e3pn60pg4当人工智能、大数据正重塑工程产业生态,全球上千万工程师群体的代际传承与能力升级成为焦点议题,一句“可持续的未来,离不开每一位工程师的成长与参与”,将全球青年工程师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 10月13日,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在上海召开。当天下午,中外专家齐聚一堂,聚焦“女性和青年工程师能力提升和发展”议题,共探数字化时代青年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陪伴式成长”是工程师职业社会化的最优解 “能力建设对于工程师而言至关重要。工程行业不仅是一份职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血液生命线’和可持续转型的根基,无论是数字转型推进、气候问题应对还是智能农业发展,工程师都是关键,但青年工程师的技术准备,尤其是对于‘全球南方’来说,有非常明显的差距。”WFEO工程能力建设专委会主席马丁·马努瓦(Martin Manuhwa)在发言时表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工程报告显示,在全球国家对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对学习工程、从事工程职业的兴趣正在减弱,多个国家出现“逃离工科”现象,女性青年工程师比例也较小,其内在原因一是工程师或科学家社会经济地位偏低;二是青年工程师的跨国流动机制仍然不够通畅。青年工程师群体正遭遇“成长的烦恼”,多重困境交织制约着人才活力释放。 对此,WFEO工程女性专委会主席恩约纳姆·克佩克佩纳(Enyonam Kpekpena)在圆桌对话中表示:“本次大会的举办正在让全球的青年工程师们接触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发现,把握WFEO创造的科技机遇。”通过发挥WFEO青年工程师委员会同各国工程教育组织的联系,为各国青年工程师特别是女性青年工程师提供相互交流与联系的平台,将知识更新、能力训练和工程伦理研讨、研修等活动纳入培养体系中,加强对青年工程人才的托举,为更多青年工程师提供“陪伴式成长”。 培养“多边形战士”,提高青年工程师的全球胜任力 “我想教育的真谛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既要有知识的输入,同时在人文和实践方面都要有一些综合能力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在谈及青年工程师培养中表示。 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升级不仅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将原本就带有“文化”色彩的技术“摩擦”愈演愈烈。不同国家的劳动法、环境法、知识产权法各不相同,宗教习俗与工作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而跨文化协作能力的缺失往往导致项目推进受阻。技术标准的不统一进一步加剧了挑战,部分国家沿用的传统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存在冲突,给跨国工程合作带来额外成本。 文化壁垒、语言、专业技能标准等多维度因素正在“倒逼”全球优秀工程师们开始“多线”作战。 WFEO联合国联络委员会主席坎吉普拉姆·古纳兰(Kancheepuram Gunalan)在发言时表示:“提升青年工程师的软技能‘变现’能力,对青年工程师提高全球胜任力来讲至关重要。通过教育学习除了科学工程技术以外的软技能,包括知识产权、经济贸易以及具体的业务等,并将这些软技能放到自己的‘工具箱’中进行培训,才能更好地创新技术、创新社会。”通过充分发挥各国际组织的引领作用和企业的创新纽带作用,加强青年工程能力建设,让更多青年工程师能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协作。 产学研教育接力,打造全链条培养新路径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加速发展正深刻变革传统工程行业的运作模式与产业经济结构,青年工程师正站在时代变革的关键路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丽丽在对话中分享了在化工领域,青年工程师是如何“跨界”成长。她提到,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一个由国家推动建立的科技工作者工作室,兼顾着教育和实践两个功能。作为化工专业交流的平台,工作室为不同的专业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让青年工程师们在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在实践中加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流,在“跨界”交流的氛围里把握创新的机遇。 “学院派”与“实践派”之间的角色转换,是全球青年工程师成长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目前来看,院校工程教育与继续工程教育的“结构差”日益凸显,高校专业设置更新滞后于产业升级速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定位的“认知差”导致学用脱节,多数高校仍侧重理论教学,工程实践环节弱化,学生动手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能力培养的“技能差”更为致命,高校学科壁垒森严,难以培养现代工程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新兴技术技能训练的缺失让青年工程师入职后需重新“补课”。 面对全球高校教育在青年工程师培养链路上的“缺位”,专家们在高校专业分类、AI融合、强化实践、校企共建等领域的观点不谋而合。专家们表示:建议各高校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动态调整工程教育的专业结构,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分类推进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早期工程师培养。打通高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力度,共育人才、共建课程等。优化供需适配,构建工程能力导向的培养体系,打造全链条的青年工程师培养新路径。 “青年工程人才,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利益相关者,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未来领导者。”这是WFEO青年工程师/未来领导者委员会的愿景,也是WFEO的战略目标。青年工程师/未来领导者委员会将在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共同目标下寻求“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实现路径,努力确保人类和地球的福祉,同时促进和平、繁荣和伙伴关系。 176049713460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寒玥环球网1760497134605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94eb16ef74623f89d9db7b397b0f5abau5.jpg{"email":"zhanghanyue@huanqiu.com","name":"张寒玥"}
当人工智能、大数据正重塑工程产业生态,全球上千万工程师群体的代际传承与能力升级成为焦点议题,一句“可持续的未来,离不开每一位工程师的成长与参与”,将全球青年工程师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 10月13日,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在上海召开。当天下午,中外专家齐聚一堂,聚焦“女性和青年工程师能力提升和发展”议题,共探数字化时代青年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陪伴式成长”是工程师职业社会化的最优解 “能力建设对于工程师而言至关重要。工程行业不仅是一份职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血液生命线’和可持续转型的根基,无论是数字转型推进、气候问题应对还是智能农业发展,工程师都是关键,但青年工程师的技术准备,尤其是对于‘全球南方’来说,有非常明显的差距。”WFEO工程能力建设专委会主席马丁·马努瓦(Martin Manuhwa)在发言时表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工程报告显示,在全球国家对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对学习工程、从事工程职业的兴趣正在减弱,多个国家出现“逃离工科”现象,女性青年工程师比例也较小,其内在原因一是工程师或科学家社会经济地位偏低;二是青年工程师的跨国流动机制仍然不够通畅。青年工程师群体正遭遇“成长的烦恼”,多重困境交织制约着人才活力释放。 对此,WFEO工程女性专委会主席恩约纳姆·克佩克佩纳(Enyonam Kpekpena)在圆桌对话中表示:“本次大会的举办正在让全球的青年工程师们接触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发现,把握WFEO创造的科技机遇。”通过发挥WFEO青年工程师委员会同各国工程教育组织的联系,为各国青年工程师特别是女性青年工程师提供相互交流与联系的平台,将知识更新、能力训练和工程伦理研讨、研修等活动纳入培养体系中,加强对青年工程人才的托举,为更多青年工程师提供“陪伴式成长”。 培养“多边形战士”,提高青年工程师的全球胜任力 “我想教育的真谛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既要有知识的输入,同时在人文和实践方面都要有一些综合能力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在谈及青年工程师培养中表示。 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升级不仅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将原本就带有“文化”色彩的技术“摩擦”愈演愈烈。不同国家的劳动法、环境法、知识产权法各不相同,宗教习俗与工作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而跨文化协作能力的缺失往往导致项目推进受阻。技术标准的不统一进一步加剧了挑战,部分国家沿用的传统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存在冲突,给跨国工程合作带来额外成本。 文化壁垒、语言、专业技能标准等多维度因素正在“倒逼”全球优秀工程师们开始“多线”作战。 WFEO联合国联络委员会主席坎吉普拉姆·古纳兰(Kancheepuram Gunalan)在发言时表示:“提升青年工程师的软技能‘变现’能力,对青年工程师提高全球胜任力来讲至关重要。通过教育学习除了科学工程技术以外的软技能,包括知识产权、经济贸易以及具体的业务等,并将这些软技能放到自己的‘工具箱’中进行培训,才能更好地创新技术、创新社会。”通过充分发挥各国际组织的引领作用和企业的创新纽带作用,加强青年工程能力建设,让更多青年工程师能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协作。 产学研教育接力,打造全链条培养新路径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加速发展正深刻变革传统工程行业的运作模式与产业经济结构,青年工程师正站在时代变革的关键路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丽丽在对话中分享了在化工领域,青年工程师是如何“跨界”成长。她提到,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一个由国家推动建立的科技工作者工作室,兼顾着教育和实践两个功能。作为化工专业交流的平台,工作室为不同的专业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让青年工程师们在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在实践中加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流,在“跨界”交流的氛围里把握创新的机遇。 “学院派”与“实践派”之间的角色转换,是全球青年工程师成长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目前来看,院校工程教育与继续工程教育的“结构差”日益凸显,高校专业设置更新滞后于产业升级速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定位的“认知差”导致学用脱节,多数高校仍侧重理论教学,工程实践环节弱化,学生动手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能力培养的“技能差”更为致命,高校学科壁垒森严,难以培养现代工程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新兴技术技能训练的缺失让青年工程师入职后需重新“补课”。 面对全球高校教育在青年工程师培养链路上的“缺位”,专家们在高校专业分类、AI融合、强化实践、校企共建等领域的观点不谋而合。专家们表示:建议各高校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动态调整工程教育的专业结构,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分类推进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早期工程师培养。打通高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力度,共育人才、共建课程等。优化供需适配,构建工程能力导向的培养体系,打造全链条的青年工程师培养新路径。 “青年工程人才,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利益相关者,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未来领导者。”这是WFEO青年工程师/未来领导者委员会的愿景,也是WFEO的战略目标。青年工程师/未来领导者委员会将在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共同目标下寻求“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实现路径,努力确保人类和地球的福祉,同时促进和平、繁荣和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