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tdHHkGCYJ city.huanqiu.comarticle花园城市中的生态实践——北京绘就生物多样性发展样本/e3pmh1nv4/e3pn60pg4【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小鸟,你自由了!飞到你想去的地方!”北京的深秋之中,俄罗斯留学生梅丽莎在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轻轻打开鸟箱,珠颈斑鸠和和灰喜鹊振翅掠过芦苇荡,划过湛蓝的天空。这是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今年秋季又一次集中放归,也是中心成立25年来一直坚持的日常工作。“康复指标全部达标,羽毛完整、生理生化数值正常、营养等级4级以上,符合野生动物放归的相关规范要求。”中心副主任田恒玖现场签发“出院证”。从隔离笼舍到蓝天碧水,一场场“生命接力”用时或长或短,折射出超大城市北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系统布局与精细治理。从“隔离病房”到“康复操场” 守护候鸟迁飞“空中生命线”“新接诊的绿头鸭左腿骨折,先检查、清创、外固定,再补液、补蛋白。”兽医师孙翔楠在检查室向镜头展示一张“病例卡”——这是中心今年秋季收治的最新一位候鸟“客人”。记者在现场看到,隔离区、治疗区、康复区、野化训练区呈“四级递进”布局:隔离笼舍负压通风,避免人禽交叉感染;治疗区为“小旅行家“打造了“三甲医院”,高科技手术设备和耗材一应俱全;康复区水面广阔,深30至50厘米,供游禽恢复肌力;猛禽野化场设置仿真岩壁、活饵投放系统,确保“飞得高、捕得准”。“救护不是‘救活’就算成功,还要让它在野外‘活得久’。”田恒玖介绍,仅在2024年,中心共接收市民救护以及执法部门罚没野生动物251种4504只,其中黑鹳、猎隼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30只,鸿雁、雕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4种1108只,放归野生动物123种2376只。其中鸟类总体康复率和放归率均处于高位,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田恒玖一边以手机上的轨迹图举例,一边介绍到:“这只白尾海雕佩戴发射器后,先是飞抵西伯利亚,然后继续北迁至北极圈,在新的迁徙季节又飞回了北京。” 目前,中心在严格的救护和科研规范指导下,收集了大量候鸟迁飞的生存状态、活动规律方面的珍贵数据。“这些数据已实时接入相关部门的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鸟类迁飞实时监测平台,将为京津冀一体化栖息地管理、护卫候鸟迁飞的‘空中生命线’提供决策依据。” 田恒玖说。527种鸟类、620种陆生动物 “野性都市”背后的“生态容量”“北京三面环山、五河贯穿,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咽喉,近年来,北京野生鸟类种类已达527种,每年春、秋两季过境候鸟超300万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用一组组数据,来解释 “超大城市为何能留住这么多鸟?”2012年以来,北京新增造林245万亩,相当于238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从38.6%跃升至44.95%,建成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截至2024年底,北京湿地面积已达6.12万公顷,绿化覆盖率已达49.84%,生态空间(林地、绿地、湿地)的比例超过了7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92%;“十四五”时期以来,全市累计恢复湿地2300余公顷,已基本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为北京近一半的植物种类、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同时助力北京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种群反弹最明显的黑鹳,属于全球濒危物种,当前在全世界仅存3000多只,对栖息地要求极高——清澈的水质、丰富食物和较少的人为干扰缺一不可。而在北京,这一物种已从2000年前后的不足10只增长到目前稳定越冬的100只左右,成为全球濒危物种恢复的样本。”该工作人员介绍到。自然带建设激活“野性都市”,不仅是鸟类,以麋鹿及丁香叶忍冬为代表的野生陆生动物及植物,同样在这繁华都市中“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物种监测到数据分析,打造人与自然的“智慧共生”过程中,科技持续赋能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形成全链条解决方案。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晋文介绍,北京市创新打造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遍布全市的1500多台红外相机与1600多个功能传感器构建起生态感知的神经网络,各类保护地累计捕获生物多样性图像近百万张,智能识别常见植物1455种、鸟类283种。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620种,麋鹿、黑鹳、褐马鸡等国宝级物种持续增长,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在全国建立了47处麋鹿迁地种群。此外,国内首个上线的“古树数字博物馆”收录了北京全市上万株古树名木的基础信息、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打造沉浸式的线上古树漫游之旅,留住千年古都的绿色记忆。北京还通过科技助力,因地制宜建设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和古树学校,实现了从古树名木个体保护向古树名木生境整体保护的转变。林晋文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以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北京将继续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到今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同时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20处,加快房山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恢复,并积极推动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创建。“救护-科普-文化”形成可持续闭环 花园城市重塑人与自然信任“尊重生命,科学救护”不仅是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口号,也是“花园城市”北京的重要生态治理理念。中心野生动物救护相关线上小程序和热线电话,年均接收市民报告上千起,形成“市民-中心-属地管理部门”15分钟响应圈。每年4月的第三周为北京市的“爱鸟周”,迄今为止已举行43届。为让青少年们更多地了解鸟类知识,“首都候鸟课堂”等科普课程已经走进全市中小学。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宣传主线,“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京华飞羽——京津冀晋生态旅游观鸟季”“北京森林白鸟音乐会”等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持续深化。随着北全市观鸟点、观鸟路线不断完善,观鸟文化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得以融合发展。今年5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发布首部《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在多年的工作基础上,用事实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北京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成果,激发更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情,促进全社会凝聚保护共识、付诸保护行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森林疗养、观鸟经济等绿色产业加速发展,北京正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北海公园的鸳鸯戏水、翠湖湿地候鸟翔集,《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6处观鸟基地,从明星“打鸟”到市民观鸟,密云北庄、房山佛子庄都已经成为观鸟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据悉,今年秋季候鸟迁徙高峰将持续至11月中旬,中心已启动24小时应急值守,预计还将放归各类候鸟上百只。京城的天空,正成为更多“小旅行家”的中转站与避风港。在此背后,北京用一组组可量化的数据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单选题。正如梅丽莎在放归现场所说:“如果我的家乡也能复制北京模式,或许明年飞回来的,将不只是这只海雕,还有人与自然的信任。”京华大地,万物共生。当黑鹳的羽翼划过房山崖壁上的槭叶铁线莲,当成群的麋鹿漫步在南海子丰茂的湿地,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北京正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引领,创新构建“就地保护+科学修复+全民共享”的生态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176154831479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寒玥环球网176154831479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7304f128fb288875f1dce3e277d392bu1.png{"email":"zhanghanyue@huanqiu.com","name":"张寒玥"}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小鸟,你自由了!飞到你想去的地方!”北京的深秋之中,俄罗斯留学生梅丽莎在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轻轻打开鸟箱,珠颈斑鸠和和灰喜鹊振翅掠过芦苇荡,划过湛蓝的天空。这是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今年秋季又一次集中放归,也是中心成立25年来一直坚持的日常工作。“康复指标全部达标,羽毛完整、生理生化数值正常、营养等级4级以上,符合野生动物放归的相关规范要求。”中心副主任田恒玖现场签发“出院证”。从隔离笼舍到蓝天碧水,一场场“生命接力”用时或长或短,折射出超大城市北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系统布局与精细治理。从“隔离病房”到“康复操场” 守护候鸟迁飞“空中生命线”“新接诊的绿头鸭左腿骨折,先检查、清创、外固定,再补液、补蛋白。”兽医师孙翔楠在检查室向镜头展示一张“病例卡”——这是中心今年秋季收治的最新一位候鸟“客人”。记者在现场看到,隔离区、治疗区、康复区、野化训练区呈“四级递进”布局:隔离笼舍负压通风,避免人禽交叉感染;治疗区为“小旅行家“打造了“三甲医院”,高科技手术设备和耗材一应俱全;康复区水面广阔,深30至50厘米,供游禽恢复肌力;猛禽野化场设置仿真岩壁、活饵投放系统,确保“飞得高、捕得准”。“救护不是‘救活’就算成功,还要让它在野外‘活得久’。”田恒玖介绍,仅在2024年,中心共接收市民救护以及执法部门罚没野生动物251种4504只,其中黑鹳、猎隼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30只,鸿雁、雕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4种1108只,放归野生动物123种2376只。其中鸟类总体康复率和放归率均处于高位,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田恒玖一边以手机上的轨迹图举例,一边介绍到:“这只白尾海雕佩戴发射器后,先是飞抵西伯利亚,然后继续北迁至北极圈,在新的迁徙季节又飞回了北京。” 目前,中心在严格的救护和科研规范指导下,收集了大量候鸟迁飞的生存状态、活动规律方面的珍贵数据。“这些数据已实时接入相关部门的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鸟类迁飞实时监测平台,将为京津冀一体化栖息地管理、护卫候鸟迁飞的‘空中生命线’提供决策依据。” 田恒玖说。527种鸟类、620种陆生动物 “野性都市”背后的“生态容量”“北京三面环山、五河贯穿,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咽喉,近年来,北京野生鸟类种类已达527种,每年春、秋两季过境候鸟超300万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用一组组数据,来解释 “超大城市为何能留住这么多鸟?”2012年以来,北京新增造林245万亩,相当于238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从38.6%跃升至44.95%,建成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截至2024年底,北京湿地面积已达6.12万公顷,绿化覆盖率已达49.84%,生态空间(林地、绿地、湿地)的比例超过了7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92%;“十四五”时期以来,全市累计恢复湿地2300余公顷,已基本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为北京近一半的植物种类、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同时助力北京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种群反弹最明显的黑鹳,属于全球濒危物种,当前在全世界仅存3000多只,对栖息地要求极高——清澈的水质、丰富食物和较少的人为干扰缺一不可。而在北京,这一物种已从2000年前后的不足10只增长到目前稳定越冬的100只左右,成为全球濒危物种恢复的样本。”该工作人员介绍到。自然带建设激活“野性都市”,不仅是鸟类,以麋鹿及丁香叶忍冬为代表的野生陆生动物及植物,同样在这繁华都市中“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物种监测到数据分析,打造人与自然的“智慧共生”过程中,科技持续赋能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形成全链条解决方案。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晋文介绍,北京市创新打造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遍布全市的1500多台红外相机与1600多个功能传感器构建起生态感知的神经网络,各类保护地累计捕获生物多样性图像近百万张,智能识别常见植物1455种、鸟类283种。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620种,麋鹿、黑鹳、褐马鸡等国宝级物种持续增长,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在全国建立了47处麋鹿迁地种群。此外,国内首个上线的“古树数字博物馆”收录了北京全市上万株古树名木的基础信息、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打造沉浸式的线上古树漫游之旅,留住千年古都的绿色记忆。北京还通过科技助力,因地制宜建设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和古树学校,实现了从古树名木个体保护向古树名木生境整体保护的转变。林晋文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以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北京将继续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到今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同时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20处,加快房山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恢复,并积极推动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创建。“救护-科普-文化”形成可持续闭环 花园城市重塑人与自然信任“尊重生命,科学救护”不仅是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口号,也是“花园城市”北京的重要生态治理理念。中心野生动物救护相关线上小程序和热线电话,年均接收市民报告上千起,形成“市民-中心-属地管理部门”15分钟响应圈。每年4月的第三周为北京市的“爱鸟周”,迄今为止已举行43届。为让青少年们更多地了解鸟类知识,“首都候鸟课堂”等科普课程已经走进全市中小学。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宣传主线,“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京华飞羽——京津冀晋生态旅游观鸟季”“北京森林白鸟音乐会”等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持续深化。随着北全市观鸟点、观鸟路线不断完善,观鸟文化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得以融合发展。今年5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发布首部《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在多年的工作基础上,用事实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北京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成果,激发更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情,促进全社会凝聚保护共识、付诸保护行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森林疗养、观鸟经济等绿色产业加速发展,北京正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北海公园的鸳鸯戏水、翠湖湿地候鸟翔集,《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6处观鸟基地,从明星“打鸟”到市民观鸟,密云北庄、房山佛子庄都已经成为观鸟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据悉,今年秋季候鸟迁徙高峰将持续至11月中旬,中心已启动24小时应急值守,预计还将放归各类候鸟上百只。京城的天空,正成为更多“小旅行家”的中转站与避风港。在此背后,北京用一组组可量化的数据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单选题。正如梅丽莎在放归现场所说:“如果我的家乡也能复制北京模式,或许明年飞回来的,将不只是这只海雕,还有人与自然的信任。”京华大地,万物共生。当黑鹳的羽翼划过房山崖壁上的槭叶铁线莲,当成群的麋鹿漫步在南海子丰茂的湿地,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北京正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引领,创新构建“就地保护+科学修复+全民共享”的生态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