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68Oy city.huanqiu.comarticle2017年中国品牌舆情监测报告发布/e3pmh1nv4/e3pn60pg4【环球网报道 记者 沈振】2017年12月25日,在国家发改委党校培训中心举行的“首届中国国家品牌发展论坛”上,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彭铁元发布了“2017年中国品牌舆情监测报告”。从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国内外热销品牌网民搜索量来看,2016年我国网民对本土品牌的搜索次数占据总搜索量的53%;从百度搜索量来看,2017年对我国品牌的搜索次数占总搜索量的58.8%,连续两年超过对国外品牌的搜索次数,反映出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总体来看,中国品牌发展呈现健康良好态势。为认真贯彻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支持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帮助中国企业加强国家品牌建设的认识和路径选择,指导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国家品牌研究院。该专委会研究院举行的首届论坛就是培训中国企业建立国家品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题学习活动。根据新浪微舆情大数据平台统计,截止12月12日18时,2017年中国品牌企业相关舆情信息约179,0000篇,日传播数量均在500篇以上。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月份至4月份,相关舆情走势曲折上升,5月份出现传播峰值。5月2日,国务院决定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这一时段,国内主流媒体对我国优秀本土品牌进行了集中报道和宣传,网络舆论也对此表现出相当高的关注。从9月份开始相关舆情走势再次攀升,10月至11月达到一个极大峰值。这是因为年底各类品牌评奖活动增多,进入传播高峰期。2017年境外权威媒体报道中国品牌图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境外主流媒体有关中国品牌新闻报道共24篇。其中美媒报道次数最多,共9篇,占比42%,主要有《华尔街日报》、彭博新闻社、美国《福布斯》杂志、美国之音电台等;德媒次之,共4篇,占比17%,报道媒体主要是德国《南德意志报》、德国《经理人杂志》及《Frankfurter Rundschau》;俄媒和韩媒报道均为3篇,英媒2篇,日媒1篇。中国企业品牌在非洲更是以压倒性优势赢得非洲人民的尊重。英国《金融时报》5月5日以《西方低估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为题报道称,中国在非洲更能让人看见的参与反映在了不断扩大的贸易和投资上。一项数据引起注意。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向非洲发放贷款630亿美元,而美国进出口银行向非洲发放的贷款为17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几乎为非洲54个国家都提供了融资,而美国进出口银行只向五个国家发放了贷款。如图所示,2017年中国品牌相关舆情信息传播主要集中在微博、企业官方网站及新闻报道等渠道。其中微博占比55.53%,官方网站占比14.92%,网络新闻占比10.55%,新闻客户端占比7.57%,论坛占比4.33%,微信占比2.26%。在传统制造业强国,中国品牌企业靠实力扭转了以往廉价低质刻板印象。如今,中国品牌在世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质量相当和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62%的消费者更喜欢中国品牌,人数比5年前高出一半多。而另一项针对韩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有75%的韩国用户曾购买过中国制造的数码或家电产品。而这些用户中,有85%表示愿意再次购买中国产品。今年中国品牌企业在保持良好舆论形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舆情事件,如上图所示,中国一汽、中石化、建设银行、华为、东风汽车、万达、携程;中石化、腾讯、茅台、同仁堂、海底捞均出现负面舆情。本年度中国品牌舆情焦点话题主要是中国一汽质量问题、油气爆燃事故,央企经营不善亏损、民族宗教问题以及共享单车押金、网络游戏监管问题等方面。腾讯“王者荣耀风波”舆情事件,足以说明国家品牌企业舆情危机应对永远在路上。2018首届中国企业国家品牌发展论坛现场中国品牌“大爆发” 赢得全球尊重与认可。近年来,中国中车、伊利、华为、阿里巴巴等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已经率先进入全球舞台,与世界巨头开展直接竞争。而剖析品牌成功的背后,坚守品质,坚持创新和国际化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正如德国《商报》报道所称,今天的中国品牌通过对卓越品质的不断追求,持续提升中国品牌的价值与整体形象。一些具有前瞻思维的企业也早已进入到品牌收获期,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在首届中国企业国家品牌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品牌专家委员会成员、工信部品牌培育专家、质检总局品牌价值评价专家王贵宝先生,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谢伦灿副院长、国内知名品牌建设实战专家王鹏辉先生、品牌管理专家彭志新还分别就“品牌是企业的新型能力”、“品牌的价值影响力传播”、“中小微企业如何从0到1创品牌”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案例分析。15141833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quruijia环球网151418334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1225/14/29/20171225022940376.jpg{"email":"quruijia@huanqiu.com","name":"quruijia"}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沈振】2017年12月25日,在国家发改委党校培训中心举行的“首届中国国家品牌发展论坛”上,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彭铁元发布了“2017年中国品牌舆情监测报告”。从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国内外热销品牌网民搜索量来看,2016年我国网民对本土品牌的搜索次数占据总搜索量的53%;从百度搜索量来看,2017年对我国品牌的搜索次数占总搜索量的58.8%,连续两年超过对国外品牌的搜索次数,反映出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总体来看,中国品牌发展呈现健康良好态势。为认真贯彻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支持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帮助中国企业加强国家品牌建设的认识和路径选择,指导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国家品牌研究院。该专委会研究院举行的首届论坛就是培训中国企业建立国家品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题学习活动。根据新浪微舆情大数据平台统计,截止12月12日18时,2017年中国品牌企业相关舆情信息约179,0000篇,日传播数量均在500篇以上。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月份至4月份,相关舆情走势曲折上升,5月份出现传播峰值。5月2日,国务院决定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这一时段,国内主流媒体对我国优秀本土品牌进行了集中报道和宣传,网络舆论也对此表现出相当高的关注。从9月份开始相关舆情走势再次攀升,10月至11月达到一个极大峰值。这是因为年底各类品牌评奖活动增多,进入传播高峰期。2017年境外权威媒体报道中国品牌图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境外主流媒体有关中国品牌新闻报道共24篇。其中美媒报道次数最多,共9篇,占比42%,主要有《华尔街日报》、彭博新闻社、美国《福布斯》杂志、美国之音电台等;德媒次之,共4篇,占比17%,报道媒体主要是德国《南德意志报》、德国《经理人杂志》及《Frankfurter Rundschau》;俄媒和韩媒报道均为3篇,英媒2篇,日媒1篇。中国企业品牌在非洲更是以压倒性优势赢得非洲人民的尊重。英国《金融时报》5月5日以《西方低估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为题报道称,中国在非洲更能让人看见的参与反映在了不断扩大的贸易和投资上。一项数据引起注意。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向非洲发放贷款630亿美元,而美国进出口银行向非洲发放的贷款为17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几乎为非洲54个国家都提供了融资,而美国进出口银行只向五个国家发放了贷款。如图所示,2017年中国品牌相关舆情信息传播主要集中在微博、企业官方网站及新闻报道等渠道。其中微博占比55.53%,官方网站占比14.92%,网络新闻占比10.55%,新闻客户端占比7.57%,论坛占比4.33%,微信占比2.26%。在传统制造业强国,中国品牌企业靠实力扭转了以往廉价低质刻板印象。如今,中国品牌在世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质量相当和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62%的消费者更喜欢中国品牌,人数比5年前高出一半多。而另一项针对韩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有75%的韩国用户曾购买过中国制造的数码或家电产品。而这些用户中,有85%表示愿意再次购买中国产品。今年中国品牌企业在保持良好舆论形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舆情事件,如上图所示,中国一汽、中石化、建设银行、华为、东风汽车、万达、携程;中石化、腾讯、茅台、同仁堂、海底捞均出现负面舆情。本年度中国品牌舆情焦点话题主要是中国一汽质量问题、油气爆燃事故,央企经营不善亏损、民族宗教问题以及共享单车押金、网络游戏监管问题等方面。腾讯“王者荣耀风波”舆情事件,足以说明国家品牌企业舆情危机应对永远在路上。2018首届中国企业国家品牌发展论坛现场中国品牌“大爆发” 赢得全球尊重与认可。近年来,中国中车、伊利、华为、阿里巴巴等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已经率先进入全球舞台,与世界巨头开展直接竞争。而剖析品牌成功的背后,坚守品质,坚持创新和国际化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正如德国《商报》报道所称,今天的中国品牌通过对卓越品质的不断追求,持续提升中国品牌的价值与整体形象。一些具有前瞻思维的企业也早已进入到品牌收获期,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在首届中国企业国家品牌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品牌专家委员会成员、工信部品牌培育专家、质检总局品牌价值评价专家王贵宝先生,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谢伦灿副院长、国内知名品牌建设实战专家王鹏辉先生、品牌管理专家彭志新还分别就“品牌是企业的新型能力”、“品牌的价值影响力传播”、“中小微企业如何从0到1创品牌”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案例分析。